1、查尔斯狄更斯1812年出生,他出生的19世纪初,正是英国从农业社会发展为工业社会的转型时期。他的父亲名叫约翰,是小职员,收入一般,要养活一家八个孩子,往往入不敷出,经常举债,狄更斯10岁时,父亲因债主所迫入狱,他只好去一家远方亲戚开设的鞋油工厂当学徒,每周工作六天,在阴冷潮湿的地下室里辛勤劳作。

2、这段经历给童年狄更斯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,直接影响到了日后的文学创作生涯。父亲终于出狱后,狄更斯得以继续学业。但好景不长,不久他还是因为学费难以筹措,而踏入社会谋生,18岁时狄更斯与一位银行家的女儿坠入了爱河,可到头来他的心上人,却嫁给了一个商人。

3、过早品尝了人情世故,加上青春期失恋的折磨,狄更斯在20出头时,已经积累起了相当丰富的写作素材。1833年,他开始以博兹的笔名为报纸写短文,后来这一系列文章出版,成了他的第一部作品,博兹特写。后续的《匹克威克外传》,让狄更斯大红大紫,1842年30出头的他已经是英国文坛及有名望的作者了,每出版一部著作都风靡大西洋两岸。

4、狄更斯爱好旅游,1846年去巴黎时,还受到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的亲切接待,这段经历也使他在写作双城记时更加得心应手。终其一生,狄更斯创作了16部长篇小说,还有许多短篇故事和其他作品。

5、《双城记》中的双城指的是伦敦与巴黎,准确的说是法国大革命期间,在伦敦与巴黎两座城市里发生的一出悲欢离合的故事。英法之间,有一道海峡相隔,从中古时代开始,两国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,在政治,经济,文化等领域交流频繁,狄更斯写作《双城记》的目的,是想捕捉那一特定历史时代的气氛,在有限的篇幅内,说明自己的主张。社会中尖锐的阶级对立不可避免会引起冲突,但流血只能制造更多的流血,要挽救一切只能靠仁爱宽厚的心。

6、狄更斯就像他所处的时代中,大部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一样,虽然看到革命的渊源和背后的症结所在,却注定不可能全心全意支持暴力的阶级斗争,而是提倡相对温和的社会改良。他在《双城记》中不遗余力地描绘底层人民的苦难,辛辣的抨击社会的不公与种种弊端,是要提醒人们应该直面现实,防患于未然,不能听凭社会矛盾不停激化,等到受压迫的人民忍无可忍,奋起反抗的那一天,社会的安定将会遭到彻底的颠覆。
